【】
讽喻是最好的劝谏方式
忠言逆耳利于行,话是说的没错,但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,都要注意,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方式人家能不能接受?聪明人往往旁敲侧击,让对方引起注意,讽喻是最好的劝谏方式,给对方思考余地,给对方面子,自己也不至于受到伤害。
1.魏王和范蠡
战国时期,魏王面对一桩疑案,一时无法断定。有的臣子认为要治罪,有的臣子说不要治罪。当时范蠡在他身边,就请他出出个主意。因为他想,范蠡生意做得这么好,他一定有奇智。范蠡说自己是老百姓,不知道怎么断案,只给魏王说起家里两块白璧,样子和成色都一样,大小也一样。不过一块价格千金,一块五百金。
魏王觉得好奇问道,这是为什么啊。
他说,侧面看,一块厚一块薄,厚的那一块价值就高了。
魏王知道他的意思,为君之道,要对百姓宽厚。所以,疑案则从去,赏疑则从与。就是说案子值得怀疑,就放人,可赏可不赏就奖赏。
俗话说,墙薄容易倒掉,布薄容易毁坏,酒薄容易酸。范蠡曾经是越国的大臣,他知道治理天下当以宽厚为上策。把百姓治理好,这也是帝王最基本的思想。何况是魏王自己向范蠡征询的,范蠡也懂魏王的心思。他能让魏王接受他的建议,放了疑犯,还是抓住魏王心理的。由一桩案子说开去,能说出这么深厚的治国道理,实在是高人。范蠡没有丝毫言官严肃的脸色,更没有言辞激烈的争论,把道理说的非常通透,确实不是一般的人。
2.鲁君和宓子贱
《吕氏春秋》里说到春秋末年鲁国有一个叫宓子贱的人,在治理地方事时,经常受到国君的干扰和牵制,到了无法工作下去的地步。一天,他被派到地方上去,担心国君听人谗言,使自己又无法正常工作。在国君面前又不好明说,便想了个办法,让国君派两个他身边的小吏一同前往。
他工作的地方叫亶父。当天亶父政府部门的小吏来汇报请示工作,宓子贱让同来的小吏做记录。他们刚写字,宓子贱就在旁边拉一下他们的袖子。他们写不好,宓子贱就责备他们。两个小吏非常生气,得,你自己记去,我们不奉陪了。说完果真便跟宓子贱告辞回去了。宓子贱也不留,他说,你们记录都做不好,回去就回去吧。
他们回去之后,国君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呢?他们委屈死了,气鼓鼓个地说,是宓子贱不让我们好好做记录。国君问,为什么呢?他们说,他叫我们做记录,可是刚写的时候,他时不时地扯一下我们的袖子,字写得难看,他又骂我们,所以我们都回来了。
国君还算是个明白人,知道这是宓子贱采用这个办法劝谏自己。是自己平时听了小人之言,干扰他的工作。这其实是在批评老夫啊。今天没有你们两人,我几乎又犯错了。你们再跑一趟,对宓子贱说,以后你干你的吧,我不再干涉你了。只要你能把那里治理好,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。
3.齐桓公和轮扁
《庄子》里讲到春秋时期跟齐桓公有关的事情,说的是做车轮的高手轮扁七十多岁还在做车轮。一天,齐桓公在朝堂上读书,轮扁在堂下刨木头做车轮。他放下凿锤子,走到堂上去,问齐桓公在读谁写的书?齐桓公告诉他在读圣人之言。轮扁问他圣人还在吗?齐桓公笑道,圣人早不在了。轮扁说,这么看来,您所读的都是个人的糟粕。齐桓公觉得奇怪,圣人的语言怎么是糟粕呢?便有点生气地说,寡人读书,你一个木匠敢妄议吗?你要是说得出道理就算了,否则你脑袋搬家了。
轮扁说,我也从我的事情上开始讲吧,斫轮的时候,慢慢用斧子劈,车轮会光滑,但不牢固;劈得太快了,车轮粗糙而且会导致尺寸不符。只有不快不慢,才能手心相应,做出质量最好的车轮。这里面有规律,但我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,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,所以我已七十岁了,还在独自做车轮。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失传了,那么您读的书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吗!
这则君臣对话,君臣之间基本上没有感情,一个高高在上,一个人近心远。他对国君读书看出了问题,大胆告诫国君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的道。知识要跟生活结合,以免成了一个书架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齐桓公是一个明君,否则一个木匠岂敢跟国君这么说话?
小说《君臣那些事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+